昨天跟從台灣來法國讀書的朋友見上面,又再一次覺得能住在巴黎很幸運。離家雖遠卻是如此熱門的目的地,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台灣朋友來法國的消息,好一點的還能幫忙帶上點東西,實屬海外人生大確幸(笑)。
想起之前朋友Y說,如果在這裡也有些好朋友,或許就能少想點家了吧。
鄉愁長在味蕾、根深在語言、織在能互相照顧的人際網絡,但若有天,食物吃慣了、法語夠溜了、互相照應的朋友多了呢?是不是也能找到在家鄉的那種安全感,因此少了點鄉愁?
也想起以前寫過童年經驗是否可以複製的小論文,探討外地人透過閱讀當地的童年讀物重建童年回憶以跟當地人產生共鳴的可行性。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5歲的孩子讀哈利波特跟15歲才開始閱讀哈利波特的少年,由於閱讀時的人生經驗已經不同,所產生的理解和感觸也會有異。
安全感或許可以重建,但鄉愁無法被填補,因為那背後是整個社會的集體回憶。是不須多言,就能相互理解的默契。是在異鄉的人必須共處的匱乏。
就算我讀完整套丁丁歷險記跟當地中學必選讀物後,也無可避免跟當地人有一種隔閡。讀得懂,但我已無法回去揣想10歲或15歲的他們讀到時的感覺是什麼。就像他們吃到台灣餐廳魯肉飯時,說的那聲好吃背後不會湧上十幾年的回憶那樣。
#小編的意識流
#這樣寫有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嗎
#昨天想去買中文書但隨便一本都要五六百塊QQ